|
||||||
更新时间:2012.02.16 浏览次数: | ||||||
在政策鼓励之下,新材料产业的投资呈现出不断加码的趋势。不过,现实的情况是,外面有人想要进去,里面却有人想要出来,恰似“围城”情景。 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前三个月新材料概念板块IPO、增发以及配股的募集资金达到252.47亿元,超过去年同期的221.62亿元。实际上,自2007年以来,除2009年以外,新材料概念板块的募集资金额均不断增长,其中,2010年的募集资金量为295.6亿元,与2007年的76亿元相比增长约2.9倍。 资金的涌入,显示出投资者对于新材料这一朝阳产业寄予的美好希望。市场公认的一个触发资金对于包括新材料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热情的关键因素是2010年10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在此之前,市场已经预期到国家将把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有关部委则开始密集调研,为下一步的政策制定做准备。 《决定》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 前景看起来光明,道路却并不平坦。通过对最近几年新材料概念板块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及其变动的情况可以发现,当很多公司将资金投向似乎更有前景的新兴产业方向时,一些先吃螃蟹的公司并没有收获预期的收益。面对投资遭遇挫折的情况,有的公司将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为其他方向,有的公司则干脆取消募投项目,将募集资金用来补充流动资金。仅有个别长期专注于一个专业领域的公司,相比之下表现更好。 新材料产业技术含量高,尤其是其中的高端产品,一般的公司其实很难“玩得转”。一位业内人士称,中国的企业喜欢做“四两拨千斤”的事情,希望很快就能见到经济效益,但新兴产业远非这么简单。那么多公司依然知难而进,除了政策鼓励、前景诱人,还要警惕其中包含的一些为了圈钱或得到政策实惠而忽悠投资者和政府的“伪新材料”公司。 业内分析指出,募集资金的投向,经过慎重考虑和充分研究,应符合公司的比较优势,不宜频繁变更。即使变更,也应当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前提,忽视股东利益的变更募资投向的行为应当受到公众指责甚至行政处罚。监管部门对于IPO及再融资申请的监管,应该尽量考虑到募资投向的可行性,而且要兼顾企业的现实状况,以提高资本市场整体资金的运用效率。 激进者:缩减传统争做新兴 为迎接国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浪潮,部分公司不惜缩减传统主业的规模,将募集资金转向更有市场前景的领域,如节能环保材料、复合材料、风电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等。但是,有的公司在投资后尝到的却不是甜头。 |
||||||